2008年7月30日星期三

军人墓(二)

(文摘自 余秋雨《这里真安静》)

元帅的死亡,震动了当时由英军看守的日军战俘营。正是那些早就被解除武装、正在受到公审、正在受到全世界唾骂的战俘,张罗着要为寺内寿一筑坟,而且是筑一座符合元帅身份的坟。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资料看,为了眼前这座坟,当时日军战俘营里所发生的事,今天想来依然触目惊心。   




(照片来源:
http://www.luobinghui.com/krwj/kd/200512/8192.html

这些战俘白天在英军的监视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来,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谋。他们决定,寺内寿一的墓碑必须采用柔佛(今属马来西亚)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为这座石山上曾发生过日军和英澳联军的激战,好多石块都浸染了日本军人的鲜血。他们要悄悄派出几个目睹当年激战的人去,确定当年日军流血最多的地方,再从那里开采巨石,躲过人们耳目,拼死长途运来。   

这些战俘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儿八经向看守他们的英国军官提出申请,说想自己动手修建战俘营的宿舍,需要到外面去采伐,搬运一些木料石料。同时,他们又搜集身边带着的日本小玩意儿来笼络英军及其家属。英军同意了他们的申请,结果他们开始大规模地采运石料,不仅为寺内寿一,而且为其他战死的日军筑坟。柔佛那方染血的巨石完全不像修宿舍的材料,只能在星夜秘密偷运。运到离现在墓地8公里之外一座荒弃的橡胶园里,搭起一个帐篷,用两天时间刻琢碑文,刻好之后又运到墓地,恭恭敬敬竖好,浇上水泥加固。我现在死死盯着看的,就是这个墓碑。   






这一切,竟然都是一个战败国的俘虏们偷偷做成的,实在让人吃惊。我想,如果有哪位电影大师拍一部影片,就表现一群战俘在黑夜偷运染血巨石来作元帅墓碑的艰苦行程,一定会紧扣人心。山道上,椰林下,低声的呼号,受过伤的肩膀,勒入肌肉的麻绳,摇晃的脚步,警觉的耳朵,尤其是月光下,那一双双不肯任输服罪的眼睛……   



资料告诉我,即使在国际法庭公审和处决战犯之后,那些日军战俘,竟还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弄到了每一战犯处决时洒血的泥土,汇集起来到这个坟地“下葬”,竖起一个“殉难烈士之碑”。这个碑,我进入墓园不久就看到了的,不知底细的人怎会知道“烈士”是谁?   



韩山元先生曾听守墓人说,别看这个坟地冷清,多年来,总有一些上年岁的人专程从日本赶来,跪倒在哪几座墓碑前献酒上香,然后饮泣良久。这些年,这样的老人看不到了,或许他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墓碑。于是,坟地真正冷清了,不要说战争,就是那星夜运石的呼号,也已成了遥远的梦影。但是,只要你不小心走进了这个地方,在这些墓碑间巡睃一遍,你就会领受到人类精神中极其可怖的一个部分阴气森森这里上下有序,排列整齐,傲骨嶙峋,好像还在期待着某种指令……



莫老师按:
今天我们在班上又有一番精彩的讨论。

我们假设,文中最后一段“人类精神中极其可怖的一个部分”、“好像还在期待着某种指令…… ”的含义很可能指的是日本的军国侵略主义。战犯不但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还为元帅冒死筑坟,甚至成那些被处决的同犯为“烈士”!

众所周知,日本至今还未完全承认自己当年在二战中的残暴罪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和新马大肃清中践踏人命的史实。日本右派分子也改写历史教科书,企图隐藏历史的真相。

那么,日本军国侵略主义是否会死灰复燃呢?历史会否重演呢?我们如何看待日本人不认罪的事?我们是应该追讨,还是原谅?

再问:你会不会向一名不知实情的日本青年解释当时历史的真相?为什么?

同学在课堂上对这些课题议论纷纷,不妨我们把讨论带到这里来,请同学们继续发表意见吧!

军人墓(一)

(文摘自 余秋雨《这里真安静》)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坟地比它更节俭的了。你看这个碑”,韩先生用手一指,那只是许多墓碑中的一个矮小的方尖碑,上面刻着六个汉字:   


纳 骨 一 万 余 体   


碑下埋着的,是一万余名侵略东南亚的“皇军”的骨灰。


到底是日本人,挤到了这么一个地方,依然等级森严。  
 

一般士兵只立集体墓碑。除了“纳骨一万余体”外,还有一个含糊其词的所谓“作业队殉难者之碑”,也是一个万人碑,为太平洋战争时战死的士兵而立。





另一个“陆海军人军属留魂之碑”,则是马来西亚战争中战死日军的集体墓,原在武吉知马山上,后被抗日人士炸毁,日本人在碎墟中打点收拾残骨,移葬这里。  
 




(以下军衔与英文名称的比照,见此维基网页



军曹、兵长、伍长,乃至准尉级的仕官,皆立个人木碑。一根根细长的木桩紧紧地排着,其中稍稍高出周围的是准尉。   




军曹(Sergeant)、兵长 (Lance-Corporal)、伍长 (Corporal),准尉 (Warrant Officer)

少尉 (2nd Lieutenant) 以上均立石碑,到了高级军衔大佐 (Colonel),则立大理石碑。   



中佐 (Lieutenant Colonel)


大佐 (Colonel)

让开这所有的群体,独个儿远远地坐东面西的,则是赫赫有名的日本陆军元帅(Marshal)、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的大墓。



寺内寿一
(照片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BA%E5%86%85%E5%AF%BF%E4%B8%80



寺内寿一元帅之大墓

这座墓,傲气十足,俯瞰着自己的数万属下。





莫老师按:
日本军的等级森严,连他们的墓碑都排列得整整齐齐、上下有序。同学们,你们对此的感受如何?

2008年7月29日星期二

日本人墓地公园

2008年7月28日,第一次步入日本人墓地公园,而且是带一整队的学生。





如果不是因为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这里真安静》,我想我们也不会认识这个地方,更不会想到要来这里。

但文学的魅力总是吸引人跨越自己的习性,影响甚至改变自己的意愿。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开头形容这里说:“我到过一个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


我真的很好奇:究竟日本人墓地公园“神秘”、“抽象”之处在哪?它为什么说是像“寓言”呢?

今天和我班学生讨论时,我们提到:如果‘寓言’背后都有一个道理,那余秋雨所谓寓言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他给的线索是墓地中的“三相结构”:

不能少了他 [文人墓]。少了他,就构不成“军人、女人、文人”的三相结构,就构不成一种寓言式的抽象。现在够了,一半军人,一半女人,最边上居高临下,端坐着一位最有年岁的文人。这么一座坟地,还不是寓言?

但余秋雨在散文中并没有直接交代这寓言的真正含义。

这也许就是《这里真安静》最神秘之处。


不知同学们在读了文章、游过坟场后,对这个“寓言”的问题有何启发?军人、妓女、文人之间,存在什么微妙的关系?这道理讲得明白吗?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呢?

在这几周我们讨论之时,不妨谈谈自己的意见,答对答错这时还不重要,其实老师也在思考这问题的答案!